近日,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22年,保险业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保险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报告》同时指出,我们要看到,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保险业正处于转型攻坚期,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克服不少困难挑战。
需关注六方面风险与挑战
《报告》将2022年以来我国保险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归纳为六个方面。
第一,投资端存量问题与新增风险并存。一是权益市场波动加剧,投资收益率同比下降。二是债务展期常态化,信用风险防控压力尚存。三是资产配置难度加大,资产负债匹配有待增强。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利率中枢长期低位运行以及结构性资产荒有所加剧的背景下,找到与保险产品期限结构匹配、成本收益匹配的合意资产具有较大难度。
第二,人身险转型仍处于攻坚克难阶段。一是渠道和价值均面临挑战。保险业积极探索代理人渠道转型,但转型周期较长,业务层面有待持续改善。银邮渠道手续费率上行进一步推高负债成本。二是利差损风险持续积累。尤其是2022年资本市场震荡对权益类资产收益造成较大冲击,利差损风险更需加以关注。三是退保情况需予以重视。受险企产品设计、销售行为和客户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人身险业出现退保金大幅增长、部分公司退保率明显上升的情况,退保高企使得公司流动性承压、声誉风险上升。
第三,财产险风险需持续关注。一是车险市场经营分化,短期利好难以持续。二是责任险承保亏损,新兴细分领域风险突出。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责任险费率逐年下降,保费充足度可能存在不足,进而影响经营成果;另一方面,人身损害赔偿标准与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而逐年增长,业务的赔付成本逐年上升。三是保证保险盈利能力不足,赔付明显上升。
第四,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压力较大。近年保险公司盈利能力不足、外部资本供给有限等因素加大了资本补充难度。复杂的投资环境限制了保险公司通过投资端进行内生资本补充的能力。权益市场深度调整,债券市场窄幅震荡,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明显下滑,导致净资产下降。
第五,保险公司治理能力需持续提升。根据偿付能力报告,2022年,共19家保险公司发生股权变更,同比减少9家;2022年末,超三成保险公司存在股权质押或冻结情况,其中7家公司股权质押或冻结比例超50%,16家公司大股东质押股权数量超过其所持股权数量的50%。另外,股东关系复杂,股权代持、隐性股东等问题仍存在,少数公司尚有违规待清退股权未处置完毕。2022年发生股权结构变化的公司中,有10家同时存在董事长或总经理变更情况,有6家同时存在董事长或总经理空缺情况。
第六,合规管理存在不足。一是数据不真实问题仍为违规高发领域。2022年,保险业涉及数据不真实、编制虚假报表、虚列费用的罚单占比接近半数,部分公司偿付能力数据不真实。二是销售误导顽疾有待持续整治。三是基层机构合规管控凸显薄弱环节。大型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结构复杂、层级众多、管理链条长,风控合规要求传导不到位。中小型保险公司内控建设不足,合规经营有待全面提升。
在业务增长与资产负债表稳定中找到平衡
针对上述风险和挑战,保险行业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议。
在资产管理方面,在多重压力下,保险资金债券投资须避免通过信用下沉或放弃流动性换取较高收益,否则将形成衍生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应当灵活化投资策略,充分管理久期风险,合理承担信用风险和保持流动性,维持整体投资组合稳健和长期收益。
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保险公司需要根据负债特点,重新审视大类资产配置和会计科目选择,在追求业务增长和资产负债表稳定性方面寻找平衡。新会计准则客观上对保险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保险公司需要审视产品、投资和资产负债管理战略,追求向高质量增长转型。
在健康险业务方面,保险公司要积极参与社保层面的长期护理保险,明确定位,找准目标客户群。同时,要创新设计,培育专业护理队伍,完善护理市场,实现精准保障。
在养老业务方面,可以通过现有寿险产品附加“提前给付死亡保险金”和开发房产抵押型“提前消费综合保险”等方式,构建“提前消费型”保险,探索解决老龄社会难题。
在数据治理风险方面,一要加强数据治理的组织保障;二要构建指标体系,统一标准,为系统开发、数据分析等提供服务,优化经营决策能力;三要完善系统化功能,借助数据中台等实现由人工统计手段改进为定时生成固定报表、随时支持自助分析;四要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管理,开展数据资产盘点,按照数据和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与敏感程度对数据资产进行分级,并实施不同的保护管理机制。
在财产险风险减量服务方面,要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统筹做好机构改革化险工作,正逢其时。
在第三方机构服务合作方面,在获得合作收益的同时,保险公司要面对来源于第三方机构的各类潜在风险。对此,一要开展针对性风险评估,通过嵌入采购供应商管理、合同管理等业务流程,形成有效控制;二要遵循“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管理思路,明确每类风险的管理责任主体,并推动各管理责任主体之间高效协作,以达到有效管理第三方机构风险的目标。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